前言
2016年3月25日9点35分,享年101岁的李蕴辉阿姨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安然辞世。网站特将阿姨的生平简介和生命长河中的部分留影记录于此,以寄托哀思,缅怀这位最年长的新华老人。
斯人虽逝,风范犹存;身躯虽隳,灵则万古。愿阿姨与其相濡以沫、荣辱与共、一生如一日的伴侣莫艾叔叔和爱子小安在天堂相聚,换境重生,纵观日月山川,笑看世间万象。
阿姨的家属遵其遗愿,替老人上交了最后一次党费。现将新华社《老年生活》刊登的《一位百岁老人的最后一笔党费》和曾与阿姨共事的国内部原文教组晚辈撰写的概括阿姨革命生涯和高尚品格的挽联也一并发布。
李蕴辉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新闻战线的优秀战士,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理论研究专家,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离休干部李蕴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3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李蕴辉同志曾用名李齐凤、李隽。1915年6月13日(农历)出生于湖北武昌。1933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女子师范,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党的领导下,她在武昌湖北省妇女救国会从事统战工作。1938年1月至5月在党领导的汤池合作训练班受训并任合作指导员,同年夏天,她在叶剑英同志直接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1938年秋,转任衡阳八路军办事处新闻台编辑兼广播员;1939年至1941年赴延安,任延安女大学员、教育干事,尔后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两年;延安期间,她先后在延安解放日报、延安南区合作社、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卫生部第一卫生所工作。1941年,根据党中央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邵清华、路岩、李蕴辉、章岩四位女同志分任安塞县县长及政府各职,时年均二十余岁。1948年至1954年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通联部主任、采编部副主任。1948年因工作出色,被延安新华社西北总分社评为“模范党员”。1952年至1954年任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1955年调至总社,任文教组长、国内总编室发稿助理、副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7年至1982年,在新华社新闻研究部从事书籍的编审工作。1982年11月离休。1998年3月参加北京大学英语函授班,1999年1月结业,时年83岁。
李蕴辉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她先后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战斗在敌情复杂的革命前沿,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坚定意志和理想信念。
李蕴辉同志的一生,是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的一生。早在1954年,她在履历表中写道:将来希望永远做通讯社编辑工作,表达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崇高的职业理想。
李蕴辉同志的一生,始终以事业为重,淡泊名利得失。她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地位、职务的升降,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她把党的新闻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李蕴辉同志永垂不朽!
挽联
百岁革命老人李蕴辉同志千古 |
武昌延安北京追随革命忠贞奉献凌霜雪而弥坚七十九党龄华彩篇章足载史册 |
领导师长大姐为人风范仁爱慈恕经风雨而笃厚百零一岁寿温馨形象永存人心 |
国内部原文教组一群晚辈敬挽 |
再见李蕴辉阿姨 |
(点击小图可打开原照) |
|
一位百岁老人的最后一笔党费 |
张蕊 |
244462元的个人特殊党费,这是和平时期以来新华社机关党委收到的金额最大的一笔个人特殊党费。新华社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周勇同志在6月6日举行的离休干部李蕴辉同志特殊党费交接仪式上如是说。
2016年3月25日,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离休干部李蕴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按照逝者遗愿,6月6日,李蕴辉同志的家属将她的抚恤金及丧葬费共计244462元作为特殊党费上交新华社机关党委。 中直工委组织部副部长侯永峰同志在交接仪式上说,这笔巨额个人特殊党费,体现的是李蕴辉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新闻战线的优秀战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理论研究专家、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所一直持有的对党的无限忠诚以及优良的家风,是全体党员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学习的榜样,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 宝贵财富一:24万余元的个人特殊党费背后的特殊意义 特殊党费不仅体现出金额的巨大,还展示了一名党员的特殊形象。斯大林在《悼列宁》一文中提出, “我们共产党人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我们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共产党人与众不同的先进性。这种特殊材料不是钢铁,却比钢铁还坚硬,不是足赤金,却比金子更闪亮,它是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日标,这使得共产党人有着更高的境界、觉悟和担当。 李蕴辉同志1915年6月出生于湖北武昌,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先后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洗礼,战斗在革命的最前沿。新中国成立后,李蕴辉同志先后任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总社文教组组长、国内总编室副主任等职。1977年至1982年,在新华社新闻研究部从事图书编审工作。1982年11月离休。战争时期的艰苦磨练,铸造了李蕴辉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远大理想,她的一生充满了对党的热爱和忠诚。 每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在生命最后之际,李蕴辉同志不忘回报党的恩情,最后一笔特殊党费蕴含了她对党、国家和人民不变的誓言和无私挚爱之情,体现了作为一名老一辈共产党员对党的滚烫爱心和矢志不渝的特殊情意。 宝贵财富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铸就优良家风
面对24万余元的巨额遗产,面对逝者遗愿,李蕴辉同志的家属毫不犹豫地替老人上交了最后一笔党费,“感谢党组织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不在于金额的多少,只要是老人的遗愿,我们就一定要帮她完成。”在交接仪式上,李蕴辉同志家属的寥寥数语,不仅道出了李蕴辉同志对党的坚定信念,也展现出老一辈共产党员优良家风的传承,更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后辈子女对老人坚定信仰的理解与支持。 家风往往成为构筑个人精神品格的第一块基石。家风好坏与贵贱贫富没有直接关系,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培育德行。李蕴辉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所铸就的优良家风,正与时下有些党员党性意识不强形成鲜明对比。今年初,中纪委官网发表署名文章称,某些拿着高薪的央企党员干部,不按时交纳党费,只怕是因为党组织在他们心里早没了“存在感”,根本不记得还有交党费这一回事儿,甚至已经忘了自己是个党员,忘记了党赋予的责任。这背后反映的,是党的观念淡漠,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弱化。如此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作风建设、选人用人等方面出问题,出现各种腐败乱象。 党费虽不以数额分高低,但通过考量党员个体对党费这件事情的尽心程度和重视态度,足可以照见党员内心的忠诚、信念、使命和担当。从这个角度来看,交纳党费其实是一面衡量党员是否合格的“明晃晃”的镜子。李蕴辉同志个人特殊党费的交纳,则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格和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 宝贵财富三:离休不离志,完善自身,心系党的事业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全国的经济社会面貌也逐年发生着巨大变化。与此同时,1982年11月,参加了一辈子艰苦革命工作的李蕴辉同志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离休新生活。然而,李蕴辉同志在离休后,仍然保持离休不离志的革命精神。1998年3月,在她82岁高龄时,她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英语函授班,并于1999年结业。45年的革命工作,铸就了李蕴辉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名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正是这种理想信念指引李蕴辉同志在离休后仍能够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学习。而且不仅通过学习不断努力完善自我,还一直心系党和人民,心系曾经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 新华社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周勇在特殊党费交接仪式上说,在李蕴辉同志生前的最后几年中,每当新华社领导去家里看望慰问老人的时候,李蕴辉同志都表达出希望再到新华社大院里走一走看一看的心愿。但其家人考虑到老人当时的身体情况,始终没有成行,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深感遗憾。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一堂堂至真至纯至深的党课,是李蕴辉同志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它将引领着我们党员干部争做合格共产党员,并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